一、平衡规范
离心机的平衡状态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、设备寿命及操作安全,需从转子类型、样品放置、配平方法三个层面严格把控:
1.转子类型与配平原则
-固定角转子:需遵循“合力为零,中心对称”原则,采用2倍配平(如2、4、6管)、3倍配平(如3、6、9管)或2+3结合配平(如5、7、11管)。例如,6管配平时需将3组样品对称放置于转子孔位,确保每组重量相等。
-水平挂篮转子:需同时考虑单个吊篮内样品对称性及对应吊篮间平衡。单个吊篮内样品重心应位于中心点,对向吊篮需以某一吊篮为基准,严格按转子中心点对称放置。
2.样品放置与配平操作
-对称放置:若转子为偶数孔位,两侧重量需相等;奇数孔位转子则中间放置样品,两侧对称分布。未使用孔位需用配平砝码或平衡管填充水(或其他适宜液体)至标记线。
-样品量检查:确保每个样品管液体量相等,或根据离心机说明书调整。液体质心直接影响离心平衡,微小差异可能导致剧烈振动。
-配平物质选择:单管样品需额外取用材质、规格一致的离心管进行配平,填充物质密度需接近样品密度,避免因密度差异导致配平失效。
3.预平衡检查与维护
-启动前检查:轻轻旋转转子,观察是否有偏重感或异常声音。若存在偏重,需重新调整样品分布或配平。
-配件匹配:选择与样品管规格匹配的转子和适配器,避免因配件不合适导致不平衡。
-定期维护:定期检查转子和样品管支架磨损情况,确保无损坏或变形。磨损部件可能导致离心时动态不平衡,增加设备故障风险。
二、密封规范
离心机的密封性能对防止交叉污染、保护操作人员安全至关重要,需从机盖、轴承位、传动带及管道接口四个关键部位加强密封设计:
1.机盖密封
-密封结构:机盖与机壳接合面需采用可靠密封措施,如密封槽结构配合耐腐蚀密封条。密封条材质需具备抗化学腐蚀性能,防止因腐蚀导致密封失效。
-附加装置接口:进料管、洗涤管、观察镜等附加装置安装接口需采用密封设计,如法兰连接或卫生级快开接口,防止液、气相泄漏。
2.轴承位密封
-主轴螺母密封:传统机型主轴螺母与转鼓接合面常未设置密封圈,导致液、气相渗入腐蚀主轴锥面或破坏轴承。现代机型需在主轴螺母部位设置动密封或静密封结构,如橡胶O型圈或机械密封,阻止介质渗入。
-上轴承盖密封:上轴承盖需设置骨架式密封结构,同时封闭上轴承盖与转鼓锥孔间暴露部分,防止气相腐蚀主轴暴露面。
3.传动带工作区域密封
-传统机型缺陷:传统离心机传动带为敞开式,仅在电机端设置防护罩,无法控制摩擦粉尘外泄,在洁净区内使用会导致污染。
-改进措施:需对传动带工作区域进行密闭设计,如采用全封闭防护罩或独立传动腔,防止粉尘扩散至外部环境。
4.管道接口密封
-外接管道密封:进料管、洗涤管、出液管等外接管道需采用法兰安装方式,确保接口密封性能。对于高洁净度要求场合,如无菌车间,需选用卫生级快开接口装置,便于清洗且减少污染风险。

三、紧急处理规范
离心机运行中可能发生离心管泄漏、破裂等意外,需制定标准化应急流程,最大限度降低危害:
1.离心管泄漏或破裂处理
-立即断电:切断离心机电源,停止设备运行,防止进一步损害。
-关闭机盖:若装有感染性材料,破裂后需保持机盖关闭30分钟,减少气溶胶暴露风险。
-个人防护:清理时需佩戴厚胶皮手套、防护眼镜及口罩,防止皮肤或呼吸道接触有害物质。
-碎片清理:用镊子夹取碎片,避免飞溅,所有碎片放入专用利器盒处理。
-消毒处理:用含氯消毒剂(如84消毒液)或75%乙醇擦拭离心机内表面,清水擦拭后干燥再使用。未破碎离心管表面也可消毒。
2.离心机腔内污染处理
-消毒液浸泡:若离心机腔内被污染,倒入75%乙醇溶液浸泡30分钟,吸弃消毒液。
-转子消毒:将整个离心转子放入消毒桶内浸泡消毒,用干净纱巾沾清水擦拭转子内腔及表面,直至干净后再用干纱巾擦拭。
3.事故报告与后续处理
-通知负责人:迅速通知实验室负责人,评估事故影响范围。
-设备检查:事故后需全面检查离心机密封性能、转子平衡性及电气系统,确保无隐患后方可重新使用。